跨越八十年的归乡:抗战英烈孙承先魂归故里
太铭文化网湖南消息:81年前,他在湖南绥宁黄洋坪的战火中牺牲,将生命定格在36岁;81年后,这片土地已改名为洛口山村,经公益志愿者寻访,长眠异乡的他终于回到河南舞阳老家。今天,我们循着史料与亲历者的讲述,还原抗战英烈孙承先的一生——从军校教官到战场勇士,他的故事里,藏着一代人的家国担当。
2025年春天,公益志愿者在李熙桥镇洛口山村找到孙承先的墓碑时,碑上“孙承先”“河南”“1944”的刻字已模糊。洛口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朱誉民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带着村民帮志愿者清理墓碑周边的荒草,老辈人常说村后山坡是“烈士坡”,这下终于有了确切的名字。
朱誉民说:“志愿者找到碑那天,我正带着人在坡下修水渠,听说有烈士名字,赶紧跑上去看。老辈人传了多少年‘黄洋坪埋着护咱村的兵’,现在知道是孙承先教官,心里又酸又热,这可不是无名英雄,是真真切切为咱这儿拼过命的人。”
孙承先的人生轨迹,在绥宁县史志室的老档案里变得清晰。他早年加入冯玉祥第二集团军,1932年考入陆军工兵学校,1933年毕业后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当教官,后来随分校迁到湖南武冈,成了黄埔二分校的核心教官。而这所军校,在抗战中本就是“培养抗日军官的摇篮”。
绥宁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史志专家介绍:“档案里记着,黄埔二分校在武冈办了7年,培养了2.3万多抗日军官,60%都牺牲在了战场上,其中127人在衡阳保卫战、雪峰山会战等战役中殉国。孙承先教的是工兵战术,不只是教架桥、挖工事,更常拿‘精忠报国’当训话,给学员讲前线的仗有多难打,他总说,‘你们学的本事,是要用来保家的。’他的教学笔记现藏于武冈中山堂。”
1944年8月,日军进犯绥宁黄洋坪,战火直接烧到了孙承先所在的区域。当时他不仅要带部队迎敌,还要护着附近的学生和村民。这场战斗,成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史志专家补充道:“我们找到了一份当年分校学员的回忆录,写的就是黄洋坪那场仗。日军来势猛,孙承先率敢死队坚守阵地3昼夜,直到弹尽粮绝,他在给学生断后时被炮弹炸伤,牺牲时才36岁。”
牺牲后,战友们在今洛口山村匆匆为他立了碑。这81年里,当地村民没忘了他,不少老人小时候都听祖辈讲过“穿补丁军装的孙教官”。
李熙桥镇洛口山村村民回忆:“听老一辈的人说,孙教官部队来的时候,身上的衣服带着破洞,补丁摞着补丁,看着清苦。后来打仗那天,老人们说他站在村口土坡上喊‘先把孩子送远些’,最后就为这没躲过去。”
志愿者们拿着线索寻亲时,朱誉民也没闲着,他挨家挨户找村里老人问孙教官的零碎记忆,把“护学生转移”“和村民一起修工事”这些细节记下来,一并交给了志愿者。去年下半年听说孙家后人找到了,他特意让村民给墓碑加了层防雨罩。
朱誉民谈及此事:“志愿者说孙家人要来接骨灰那天,我召集村里人在村口站着等。看着他侄孙捧着骨灰盒哭,咱村好多老人也跟着抹泪,81年了,总算能让他回家了。现在村里打算把孙教官的事刻在村口的文化墙上,娃们上学路过就给他们讲,这坡上埋过的英雄,叫孙承先。”
如今,孙承先的骨灰已葬在舞阳老家的土地上。而在洛口山村,志愿者们给墓碑加了新的说明牌,朱誉民还跟村委会商量,以后每年清明组织村民来铭记历史、缅怀英烈。
81年归乡路,是对忠魂的告慰。一段英雄事,是对历史的应答。从舞阳乡村到武冈讲台,从黄洋坪战场到魂归故里,孙承先的36年,是千万抗战者的缩影。记住他的名字,便是记住英雄事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为你我把命留在了战场。
上一篇 : 海南行-瞻仰缅怀《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革命先烈
下一篇:绥宁县举办合唱比赛 致敬抗战胜利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