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启动烈士遗骸身份鉴定国家项目之际
2025年8月28日,退役军人事务部会议室里,当“人类陈旧骨骼遗骸身份多模态鉴定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正式启动时,我的眼眶骤然发热。作为一名曾驻守边陲的退役老兵,我的记忆瞬间被拉回连队后山那片青松掩映的烈士墓地——六座无字墓碑,六位长眠的战友,他们的名字、年龄、籍贯,如同被岁月风化的弹壳,永远沉寂在历史尘埃中。
而今天,中央以国家科技重器的力量,向无名烈士遗骸鉴定发起总攻。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庄严致敬。
一、科技破冰:让沉默的墓碑开口说话
此次启动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首次整合了三维建模、同位素分析、DNA甲基化检测等前沿技术,构建起“骨骼形态-分子遗传-环境特征”多维鉴定体系。据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披露,我国已累计发现无名烈士遗骸超2000具,其中80%因埋藏环境恶劣导致传统鉴定手段失效。而新技术的突破,让西藏阿里地区8名烈士遗骸DNA比对成功成为可能——通过牙齿微量组织提取、超低温液氮研磨等创新工艺,科研团队将DNA有效遗传标记提取率提升至国际领先的92%。
这让我想起2024年湖南马迹塘战役中,复旦团队用3D扫描复原无名烈士面容的场景。当激光扫描仪穿透65年风霜,定格下烈士颧骨上一道细小的弹痕时,现场所有人肃然起立。科技,正在为历史补上最悲壮的注脚。
二、血脉寻根:从“孤岛”到“星图”的跨越
我的连队墓地里,六位战友的遗物仅存半截钢笔、几枚生锈弹壳。他们的亲人或许至今不知,当年那个在战壕里传递弹药的身影,是否还在等待一句“回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超1.2万个,但仍有30余万烈士信息待完善。
而今,这场“寻亲革命”已形成燎原之势:
- 数据之网:国家烈士遗骸DNA数据库收录样本超10万份,覆盖28个省份;
- 技术之翼:吉林大学团队研发的“古DNA捕获技术”,使埋藏百年的遗骸也能提取有效遗传信息;
- 协同之力:全国83支搜寻队、2000余名专业工作者,足迹遍布高原、丛林、海岛。
正如西藏阿里烈士陵园里那面覆盖8名烈士棺椁的国旗,科技正将散落的“孤岛”连成璀璨“星图”。
三、制度温度:让英雄不朽的精神血脉永续
从2014年首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到2025年“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中央以制度性安排重塑尊崇:
- 法律护航:《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五年来,238名诋毁烈士者被追责;
- 文化浸润:全国建成烈士陵园数字化展馆127个,VR技术让“云祭扫”覆盖超2亿人次;
- 民生关怀:对烈士遗属实行医疗、教育、就业“三优先”,年均发放抚恤金超80亿元。
这让我想起连队老指导员的话:“一个烈士就是一座精神高地。”当科技让无名者有名,当制度让奉献者有尊严,民族的精神脊梁便有了最坚实的依托。
四、老兵心声:以我之笔,续写忠诚的史诗
作为舆论监督战线的老兵,我曾用笔锋刺破贪腐阴霾,揭露“下跪副市长”李信的丑态;如今,我更愿以笔为炬,照亮无名烈士回家的路。在山东济宁,我曾见证“一箭双雕”贪腐案的舆情风暴如何倒逼体制觉醒;在湖南郴州,我亲历曾锦春案如何推动司法纠偏。这些经历让我深知:正义的实现,既需要监督的锐利,更需要制度的温情。
退役军人事务部此番举措,恰似给历史正义装上科技的引擎。当六座无名墓碑终将刻上姓名,当六位战友的英魂化作星辰指引后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永恒承诺。
结语:向所有无名者致敬
站在连队墓前,松涛阵阵如泣如诉。我知道,这六位战友只是万千无名烈士的缩影。但今日,当中央以举国之力启动身份鉴定工程,我们终于可以告慰英灵:你们的血不会白流,你们的名必将永存!
此致
敬礼!
李新德
2025年9月2日
上一篇 : 绥宁县举办合唱比赛 致敬抗战胜利80周年
下一篇:这位和毛主席并列坐着的就是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