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云与法国汉学专家鲁克若娃对话:范曾学术旨意探讨的国际视野
楚水(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
2025年7月20日,一场备受瞩目的对话在文化领域展开,对话双方分别是范曾研究会会长杨青云,以及法国汉学专家、范曾研究专家鲁克若娃。这场对话不仅聚焦于范曾这位艺术大家的创作与学术成就,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深刻内涵。
范曾先生在艺术领域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他以笔为刃,以墨为魂,在宣纸之上构建起独树一帜的艺术世界。他笔下的人物,或仙风道骨如《老子出关》,尽显哲思深邃;或灵动鲜活如《钟馗神威》,暗藏刚正之气 。线条间流淌的不仅是笔墨功夫,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刻洞察与传承。从艺术造诣来看,范曾先生的绘画兼具“以形写神”的传统精髓与“笔简意丰”的现代张力。他将书法的骨力融入绘画线条,笔锋流转间既有“屋漏痕”的沉厚,又有“锥画沙”的锐利,所绘人物形神兼备,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对象的精神气度,这种“简笔”背后,是对传统美学“删繁就简”“得意忘形”的极致诠释,恰如古人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似与不似中,让观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特有的意境之美。这也是杨青云在多年研究中,反复强调并深入剖析的范曾艺术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文学与学术领域,范曾先生同样造诣深厚,通文史、晓哲思,笔下的散文与论著,既有对古典文化的深刻解读,又不乏对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其文字如行云流水,兼具学者的严谨与文人的洒脱,读之既能增长见闻,又能体悟到一位文化大家对时代的思考与担当。这种“诗书画”三绝的综合素养,在当代文化界实属罕见,也让他成为“文人画”传统在新时代的重要传承者与创新者。杨青云在其持续17年的《范曾研究》中围绕着范曾多方面的成就展开,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其艺术与学术价值,目前已出版网刊总第33期《范曾研究》,为学界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独特见解。
而鲁克若娃教授作为法国汉学专家,对范曾的研究则带着西方文化视角下的独特理解。在与杨青云的对话中,她首先表达了对杨青云“鉴仙铜镜理论”的欣赏。这一理论从独特的文化符号角度出发,为理解范曾艺术打开了新的窗口。鲁克若娃认为这一视角就像是一把钥匙,让西方读者得以透过艺术作品的符号表象,触及到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帮助西方学界突破文化隔阂,更深入地理解范曾艺术中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与文化底蕴。
在探讨范曾的学术旨意时,鲁克若娃从西方艺术史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她将范曾的“线条革命”与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中马蒂斯的“简化造型”相比较,询问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马蒂斯以追求形式解放而闻名,他通过简化造型、大胆运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对世界的认知。而范曾的绘画线条,虽也有简洁凝练的特点,但正如杨青云所回应的,范曾先生的线条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根线条中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文化记忆。例如在范曾画的历史人物中,线条的粗细、转折、停顿都传达着人物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性格特点以及画家对其的理解与评价,这与马蒂斯单纯追求形式解放有着本质的不同。
鲁克若娃还提出,范曾人物画中的“理想化”倾向是否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相通之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化描绘,以鼓舞人民、反映社会进步为主要目的。杨青云在回应中指出,范曾的“理想化”确实存在,但它的根源并非来自于政治意识形态,而是源于中国儒家的“大同世界”理想。范曾通过绘画表达对人性美好、社会和谐的向往,这种向往是建立在数千年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化呈现。比如范曾笔下的一些描绘儿童纯真、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作品,都体现了他对这种“大同”理想的追求,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着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精神内涵。
杨青云也向鲁克若娃系统地介绍了范曾艺术的文化根基。从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的独特基因,到范曾“以文养艺”的创作理念,都清晰地展现出范曾艺术成就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密码。“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核心元素,它们相互融合、相互映衬。范曾的绘画作品常常配有自己创作的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加上他独特的书法提款与印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这种艺术体系不仅体现了范曾个人的艺术修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展示。而“以文养艺”的创作理念,则强调艺术家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与领悟,来提升艺术创作的境界。范曾先生通览古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这些都成为他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范曾始终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先生的作品多次在海外展出,将中国绘画的笔墨精神与哲学内涵带到世界舞台,让更多人透过他的艺术,读懂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巴黎的艺术展厅到纽约的文化沙龙,他的画作如同无声的使者,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种文化传播的自觉与担当,正是一位大家“铁肩担道义”的生动体现。这一点在对话中也得到了双方的高度认可,鲁克若娃认为范曾的艺术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而生动的视角,而杨青云则强调这种文化传播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场对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范曾艺术的深入探讨,更在于它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杨青云与鲁克若娃,一位从东方文化的内部深入挖掘,一位从西方文化的外部视角审视,他们通过平等、开放的对话,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为理解范曾艺术、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不仅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进相互理解,更能为艺术研究与文化发展开拓新的思路与方向。值得庆幸的是闻悉——
联合国主席都来了:范曾研究峰会干货满满,《牛人范曾》出版背后有大文章:一场汇聚文化与产业智慧的盛会,于8月2日在北京财富大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第八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筹备会暨《牛人范曾》出版峰会的召开,不仅是对范曾艺术成就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探究,更勾勒出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图景,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文化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扎根时代、观照现实。范曾研究会多年来深耕不辍,从聚焦《锦文掇英》的思想共鸣,到与国际汉学专家的深度对话,始终以开放视野推动范曾研究走向深入。此次峰会中,联合国文化艺术中心主席张亚辉的发言切中要害:评价文化大家,当聚焦其事业贡献与精神遗产,而非沉溺于私人生活的无稽议论。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化研究应有的理性态度——唯有超越浮躁与偏见,才能真正触及艺术的本质与价值,让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得以传承。
文化的力量,更在于赋能产业、惠及民生。北戎集团与范曾研究的跨界携手,生动诠释了“文化+产业”的融合之道。隆化作为“三牛精神”践行地,将红色文化、书法艺术、温泉康养与牛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农文康”融合模式激活地方发展潜力。从杨青云会长的疗养体验到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从“炎牛家”社群平台到文旅季活动的举办,不难发现:当牛文化从艺术作品走入产业实践,当传统文化基因注入现代产业发展,便能催生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活力的新动能。这种融合不仅让范曾笔下的“牛精神”有了现实载体,更让地方产业在文化赋能中实现提质升级。
此次峰会的价值,还在于搭建了多元对话的平台。书画家们对范曾作品民族性与创新性的解读,媒体人对文化交流国际视野的肯定,学者对牛文化符号内涵的阐释,共同构成了一幅文化与产业共生共荣的画卷。正如《牛人范曾》的策划初衷,既是对一位艺术家的深度致敬,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当代发掘——这种精神,是范曾作品中流淌的中华文脉,是“三牛精神”蕴含的奋斗力量,更是文化与产业携手前行的创新勇气。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产业如舟,载道远航。第八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的筹备与《牛人范曾》的出版,不仅是一次文化事件,更是一次对文化赋能路径的积极探索。期待在未来,这样的融合能不断深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产业实践中焕发新生,让产业发展在文化滋养中行稳致远,共同书写文化繁荣与产业兴盛的时代新篇章。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对话与范研范学的高规格新闻,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繁荣发展,让艺术的力量跨越国界,连接起人类共同的精神世界 。
上一篇 : 电影《逆风之旅》与隆化牛乡的奇妙之缘
下一篇:邵东市宣传行业妇联成立暨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